
在武汉晴川学院郁郁葱葱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教学楼之间。她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诲,诠释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桂姗老师。
让理论“活”起来
2010年,怀揣教育理想的桂姗老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武汉晴川学院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启了她的思政课教学生涯。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负责人,她主讲的多门思政课程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子们。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桂姗老师始终在思考:如何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如何让抽象的理论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思政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这是桂姗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的课堂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她会用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化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校园生活中的小事阐释法治精神,甚至把学生们的日常困惑变成讨论人生观的鲜活案例。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备受师生好评的武汉晴川学院"四史"大讲堂上,担任主讲人的桂姗老师以生动的案例导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原来高深的理论就在身边,政治课也可以如此引人入胜。正是这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让桂姗老师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桂姗老师在“四史”大讲堂中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让育人“暖”起来
"思政课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桂姗老师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她的教育理念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她会细心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她会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
更让人动容的,是桂姗老师那些不为人知的暖心故事。初到晴川那年,得知有学生寒冬里只盖一床薄褥子,她立即买来厚棉被;听说勤工俭学的学生舍不得吃肉,她就经常"恰好"多打一份饭菜。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我能做的并不多,只是希望学生们能热爱生活,持感恩之心,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桂姗老师这样说。
让教研“深”起来
桂姗老师深知,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她积极参与思政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助力学校课程改革。
2022年以来,在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外国语学院的鼎力支持下,桂姗老师与团队成员一起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思政金课《晴朗中国》。这门课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国际和国家发展的宏阔视野出发,结合学校办学成效和亮点,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国力量,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她撰写的思政课教学案例还被汪彬校长主编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融合教学研究》一书收录,成为思政课改革的典范。

桂姗老师和马院同事们讨论《晴朗中国》金课建设
在教学之外,桂姗老师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她主持了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其中的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及教育机制创新研究》已顺利结题,其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做出了有益贡献。为提高专业水平,她于2022年考取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在教书育人与求知问道的双重角色中继续探索。
站在晴川的讲台上,桂姗老师就像一束温暖的光。她用智慧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用爱心呵护年轻心灵的成长,用坚守诠释着思政课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她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