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武汉晴川学院设有计算机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电子商贸学院、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公共课部等7院1部。开设24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现建有“电子与通信工程”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会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万余人。为了给广大考生更多的专业参考,本网特盘点了我校7院1部的风采:
计算机学院:赛教融合创一流
十年来,计算机学院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实践“赛教职研融合,以赛促教,以教促职,以职促研”的教学特色,多元多样化创新培养IT应用型人才,被增选为湖北省高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转设转型为契机,完善办学基础条件。学院专业建设与时俱进,学科架构完整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两个一级学科,三个本科专业,四个专科专业,一个“专升本”专业。为构建“职业性、专业性和基础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软件工程专业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计算机学院着力应用转型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应用转型计算机技术试点专业集群;“基于IIVO的微专业微课程体系建设”获批学校转型重点建设项目。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的教学需要,学院搭建了现代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实验实训创新一体化平台。实验实训中心由15个实验室组成,硬件设施完备,总面积达1500多平米,拥有设备资产总值达800余万元,各类实验实训仪器1350台(套),建有岛型结构网络与通信实验室、软件工程大型实验室、物联网工程与仿真实验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实验室、学科大赛与创新实验室等。同时,与光谷高新技术等企事业单位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全方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现有专职教师、武汉大学兼职教师、校企联合IT行业高新技术企业教师共5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26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计算机学院坚持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教促职。教师指导学科大赛,获全国、省级优秀指导教师200余次,获教学成果奖30余次。50人次获得相应专业技能培训证书或职业证书。青年教师近几年主持或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的科研、教研项目(包括精品课程等)30多项,发表三大检索或核心期刊等学术论文100多篇,编写、出版教材20多部,并多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2015年计算机学院科研成绩位列全校第一。
以思政教育管理为支撑,赛教职研融合实践创新,育人质量不断攀升。以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为支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通过组织各类专业技术竞赛、社团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自2011年以来,学生在本科层次、本科生及研究生层次、交叉学科应用层次比赛中,荣获全国、省级奖项255项,其中全国一、二、三等奖108项,省一、二等奖147项,部分位列湖北省所有参赛的二本院校第一位;学校获优胜学校奖、组织奖4项。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跳出课堂抓实践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秉承“国际视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在突出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仿真教学、以赛促练等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分类教学,效果显著。为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外语学院着力进行实训类课程建设,分类教学。基础阶段重在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技能,高年级阶段则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系统的英语语言理论基础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从事翻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用型高级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则结合现代化多媒体实训室,以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和商务英语情景口语实训软件为依托,突出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翻译专业旨在通过翻译实验室进行口笔译练习,使学生熟悉企业常用的翻译平台和程序。
突出实践,服务社会。外语学院实施外语+专业方向(商务、翻译)+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教育转变和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办学转变。以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传神翻译公司、新航道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不仅满足本专业的英语教学,还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
第二课堂,活跃校园。为促进我校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一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2012至2015年,学院共有31人在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中获奖,其中特等奖1 人,一等奖7 人。在2012至2016年的湖北省翻译大赛中,学院共有212人获奖,一等奖8人。2013级英语专业李子木同学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014年,学院派出的团队在华中地区IDEA-WIT辩论赛中分获中文组二等奖和英文组三等奖。全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超过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英语第二课堂各类活动和竞赛的开展,在全校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传媒艺术学院:新观念 新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传媒艺术学院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办学优势逐渐凸显。自2013年起,传媒艺术学院捷报频传:夏琼院长获湖北新闻工作“建设者奖”; 青年教师方志向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二等奖,创湖北省最佳成绩;学院教师出版教材、专著15本,发表论文37篇;成功申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
改变观念促转型。传媒艺术学院经过6年的转型发展,明确树立新媒体和融媒时代媒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到专业设置与专业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大力强调创新意识和融合意识,将新闻传播教学朝着新媒体、新闻融合的方向发展,培养兼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当下新闻发展的需要。
多管齐下促实践。依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学院修订完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各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轴心,逐步实现主干课程的特色教学。同时,教学改革主要以课程的骨干教师为负责人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教学项目为依托,大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除了保证课堂理论课程外,另建有总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专业教学及实训中心,拥有总值1500余万元的设备资产,各类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共计3000多套。非线性编辑室、教学演播厅、节目录制演播厅、摄影摄像室、普通语音室、教师语音实验室、形体室、声乐室、专业化妆间等一应俱全,满足学科实践性、案例式的教学需求。
制度推进新发展。为实现培养实用性强、业务素质水平高、技术全面的传媒人才的目标,经多方调研、论证和实践,播音主持系于2015年独创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规则条例”,成为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同类院校里首个以“毕业作品(设计)”为毕业形式的艺术专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规则条例”现已成为其它相关艺术专业毕业作品(设计)评分的参考标准。
电气工程学院:实训教学 桃李芬芳
2006年,学校设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开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2014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增设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2015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更名为电气工程学院。作为学校的“元老级”角色,电气工程学院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
以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电气工程学院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学院建设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先后建设了变电站仿真实验室、火电厂仿真实验室、电力综合及继电保护实验室、二次设备实训室、电路实验室、电机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数十个校内实训平台。
校企合作深化转型。学院在校外与武汉供电公司巡司河变电站、黄石火力发电厂、武汉中原电子信息有限公司、鄂州火力发电厂、赤壁火力发电厂、汉川电厂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真实环境的模拟训练。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实习实训,实现了知识技能、岗位需求、求职就业的无缝对接。
以队伍建设促进科学研究。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教师6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具有正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0.8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52.9%,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近几年,电气学院获批教改项目9项,其中省级2项,校级7项;2项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获专利9项;获批科研项目30余项;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6篇。
管理学院:把业界专家请进课堂
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专业教育转型与发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校企合作创建特色实验班。管理学院以专业转型发展为导向,创设特色品牌实验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学院先后开设了 “天风证券金融实验班”、“会计信息化实验班”,将业界专家请进课堂,与我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课程。实验班学风积极向上,在学风建设上屡出新招,如在全校发起“无手机课堂”的倡议、拒绝食物进教室、无人监考考场等。
同时,学院与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湖北信易达科技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2015年湖北信易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罗建军来学院开展企业导师系列讲座第二场“销售的科学过程”, 通过聊天式教学,阐述如何进行营销,使在场学生受益匪浅。
模拟实战锻炼能力。学院现有ERP系统实验室、财务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会计信息化实验室、手工会计审计综合实验室、企业经营演练模拟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软件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实训,也可进行专业实践实训模拟。项目式的教学实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需要学生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功课,真正收到了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效果。2011年,学院财务专业与会计专业学生参加由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总工会主办的“湖北省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大赛”决赛获得团体一等奖、三个一等奖(个人)、最佳组织奖。2015年,会计与财管专业学生首次参加2016“学创杯”竞赛,获省二等奖。
电子商贸学院:育雄才驰骋天地 抱利器经纬乾坤
电子商贸学院作为学校转型发展中新设立的教学单位,办学规模稳定增长,人才培养特色初步形成。设有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和电子商务专科专业。专、兼职教师5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8人,“双师”型教师占30%以上,同时,从多家企业聘请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管担任客座教授。
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形成教学服务就业新思路。学院专业入选学校重点支持的转型试点专业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依托与企业建立的跨境电子商务实习实训基地、百度网络营销、屈臣氏等实习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着重构建较科学的、信息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网络营销、国际物流等专业特色,全面提升专业群的职业化、信息化水平。学院先后组织学生赴1号店、九州通东西湖区物流基地、武汉百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学习。2014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连续两年被学校授予2011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以竞赛考证为载体,着力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以及商务、贸易跨境化的背景下,学院将学科竞赛、国家相关的技能资格考试与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和湖北省电子商务“技能状元”选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200余项,获国家级奖项10多项。同时,在教学中,学院细分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微方向教学,进一步深入提升学生应用技能。
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品牌建设育英才
为了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长期坚持以学风建设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的教风和学风。
强师资,育人才。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前身是电子信息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2016年,学校成功转设,仍然坚持专家治学,由在武汉大学长期任教、管理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院长。依托武汉大学丰富的学科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等教学科研优势,聘请了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知名教授和富有经验的名师承担专业主干课程,同时采取“依托、引进、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实行积极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现已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重科研,创品牌。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学院与建有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专业教学及实验、实习实训中心,现已建有物理实验室、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同时,学院与国际著名的TI公司联合创办了“武汉晴川学院-TI公司单片机联合实验室”, 专门用于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创新实验室。学院自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来,成绩年年攀升,获奖等级和获奖人数连续5年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科建设成果丰硕。学院一直致力建立属于本专业的特色和品牌,2014年,学院已成功申报信息与通信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2015年,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获批与武汉科技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是同类院校中首批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和学科。
公共课部:服务学生 全员育人
公共课部成立于2013年,由思想政治教研室、高等数学教研室、体育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共4个教研室组成。
转型发展重特色。成立之初,公共课部就积极探寻转型发展、改革创新路径,围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各门课程都注重具有学校特色、走在同类院校前列的设计。截至2015年,公共课部申报了5项院级教学立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10余部。
规范管理重教学。自2013年起,公共课部制订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任课教师除特殊情况外,不私自调、停课,教师自觉遵守课堂教学纪律,严控上下课时间。同时,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分析教学形势,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各教研室认真落实工作职能,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教研室活动,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讨论。
严控质量促提升。公共课部严把教学质量监控,确保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每学期定期开展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各教研室兼职教学秘书协助部门秘书完成教学资料归档工作;中层干部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监控专业教学质量。
各教学单位注重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成绩显著。其中,主干课程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如高等数学教研室里,高等数学课程由刘金舜教授为团队负责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由孟新焕教授为团队负责人,线性代数由陈绍林教授为团队负责人等,各负责人带领团队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研讨等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促进课程教学发展。现已成功申报两门校级精品课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模范典型。公共课部自成立以来,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年度计划,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制定公共课部制度汇编,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理想教育,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
树立模范典型教师代表。陈蕊老师、徐佳老师师被评为2015年度珞珈学院优秀教师;张勇、李智萍老师获首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三等奖。公共课部将四位老师树立为优秀教师典型,号召向典型学习。
以党建工作带动学风建设。公共课部党组织始终坚持抓好思想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确保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做好防火、防盗、防治安灾害事故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普法教育和综治宣传力度,提高本单位教师的法制观念和综治意识。